花灯网_自贡彩灯网_自贡灯会花灯网_自贡彩灯网_自贡灯会

花灯技艺进入校园课堂-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传承

灯展策划、设计、制作热线:15681843036

     逢年过节,人们喜欢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营造喜庆氛围。当年“小灯张”的灯笼是京城畅销品,一出摊儿很快被抢空了。2007年,彩灯入选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,作为“小灯张”第二代传人的张双志,这位独具匠心的75岁老人将彩灯工艺带进校园、社区,不遗余力地传承彩灯工艺文化。

  “小灯张”美名扬

  在张双志的记忆里,家里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灯笼,睡眼蒙眬中常看到父亲忙碌的背影。“我爷爷、父亲在清末民初是京城有名的泥瓦匠,冬天处于空窗期,迫于生计做灯笼贴补家用”。在张双志眼里,父亲张长顺心灵手巧,在宫廷灯笼的基础上在外形、材质上进行了创新,且灯面印上了“恭喜发财”“五谷丰登”“五子登科”等不同寓意的字样,被称之为小宫灯,不仅外形美观更具实用功能。

  父亲的彩灯获得了老百姓的青睐,在东四牌楼、地安门一带名气也越来越大,人送“小灯张”一号,解放后,父亲张长顺进了国营单位,很少做灯,渐渐地“小灯张”淡出人们的视野。年轻时的张双志进工厂、做木匠、当高级技师,“小灯张”的辉煌似乎成了历史,直到一次参加龙潭湖庙会,同行做灯高手黄松清听到父亲张长顺的名字时,马上竖起大拇指,这才让其恍然大悟,“小灯张”手艺是无价之宝,于是,他决定做“小灯张”的传人,年过半百的张双志一门心思投入到制作灯笼上。上个世纪70年代,在一次全国性民俗工艺展览会上,张双志的彩灯作品一炮而红,更多人认识了“小灯张”。

  营造“美”的共鸣 

  走进张双志家,门楣上挂满了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彩灯,家里多处可见荣誉证书,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“民间工艺美术家”称号,1997年入选“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名典”等,在先后参加的各种民俗工艺展览中,张双志的花灯好评如潮。而这些花灯,却是在客厅里隔出的几平方米的“工作室”诞生的。

  早些年,张双志主要做小宫灯,后来制作方灯、吉利灯、莲花灯,彩灯的种类越来越丰富。“同样做莲花灯,每个人做法都不同,没有统一的标准,重要是能引起‘共鸣’。大家都说灯漂亮,漂亮就是共鸣”。

  怎么做看上去更漂亮?张双志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,他制作莲花灯时,将一次性纸杯截取三分之一用作“灯芯”,四周贴了35片花片紧簇,显得更加别致,将玩具灯放置在杯底,整个花朵被映照得通透艳丽。木匠出身的张双志还将数十种工具用到制作工艺中。

  “父亲做灯笼是为了生活,当下更需要情趣。我孙女做的灯笼深得真传,还说要接我的班,学业一忙了就没时间了。”张双志告诉北京晨报记者,其关门弟子是中学老师,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在张双志眼里徒弟人品好,彩灯做得好,让他感到欣喜。

 

  除了校园,社区文化活动中总能看到张双志的身影。在甘家口街道办工作人员的印象里,张双志富有匠人精神,“作品大家是有目共赌,张老年过七旬依然热情饱满,还积极参与街道组织的文化活动或公益活动,走进社区教老人制作花灯,从不放弃任何传承的机会”。

分享到:

相关内容